民国大学自主招生高考跑断腿:有钱学霸才能上名校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17-06-09

民国时期的某大学一景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王月华,原题:揭秘80多年前广州“高考”:考生赶场跑断腿

没有统一考试,各所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科目各自不同,有的考六七门,有的却要考十几门;考场设在省城,偏远地区的考生得背着干粮,冒着被山贼劫道的风险来赶考;倘若报考多所大学,那就得像赶场一样,一场场考过去,有时甚至还得进行“城际转移”……这些令人看来匪夷所思之事,就发生在80多年前的“高考”考场。今天恰是高考的第二天,就让我们一起温故而知新吧。

考生赶场:偏远地区没考点 自带干粮赴省城

假如时光倒退到80多年前,广州城里一个即将报考大学的中学毕业生,面对的问题要比现在的考生复杂很多。那时候没有统一高考这回事,无论是由教育部拨款的国立大学,还是私立大学,都是自主招生的。每一所大学的考试科目与日期都不相同。比如,燕京大学的考试科目设国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社会科学常识六科;齐鲁大学要考国文、英文、史地等10门课;更“狠”的是辅仁大学,居然要考13门课,除了国文、英文、数学外,还有史地、物理、数学、化学、常识等林林总总的课程。比较起来,现在的考生只需熬过四五门考试,就可常出一口气,回家睡个天昏地暗,实在是轻松多了。

不过,考生若身在广州,还是比身在偏远地区要幸福得多。因为广州是大城市,全国知名的大学一般都会在这里设立考场;考试当天早上,叫个黄包车赶过去都来得及;若是偏远地区,就得带上干粮、跋山涉水,远赴省城赶考,彼时广东城乡盗贼横行,手持火器的绿林好汉也不罕见,半道碰上个打劫的,耽误了考试还是小事,连性命都交代了,那才真是悲剧呢。所以,赶考之路,只能自求多福,或者多花几个钱,雇两名保镖,才可保一路平安。

说起来招生的大学也不容易,它们除了在学校本部设立考场外,在外地设立考场,最少也得在当地有一二十个考生才行。在文盲成堆的山区小镇,它们上哪找那么多考生去?所以,当时广州各大名校的考场上,多的是风尘仆仆、远道而来的考生,有的甚至来自湖南、江西等临近省份。他们考完这一场,没准又会急着赶另一场,有时甚至还要进行“城际转移”,其忙碌疲惫的程度,你参照一下现在不少小学毕业生“赶场”去考民办初中的景象,就可以脑补出来了。这样看来,现在的考生只需撑过两天,就可万事大吉,又要轻松很多了。

当年“高考”都考啥:

国立北京大学

国文科(1936年)

一、作文(两题任选一题,限白话文)

1.叙述你平日作文感到的困难,并推寻困难的由来。

2.你从读书以来,对于学问的兴趣经过几次转变?试说明理由。

二、文法

用下列的词分别做成适当的复句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