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军事变革:利益集团的互相掣肘中被拆了台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16-06-07

   美国学者鲍威尔曾说,晚清时期中国军事近代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军人地位低下,军事职业缺乏吸引力,军队难以吸收优秀人才。而军人素质的低下,又是军队战斗力衰落的根本因素。因此,提高军人地位,塑造一个掌握近代军事知识体系的、新的社会精英阶层,成为当时大多数人的共识,也为军事近代化注入了生机和动力。

   三是倡导兵魂国魂。1899年12月23日,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题为《中国魂安在乎》一文说:“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当变革社会需要一种震撼国民心灵以激发民族奋进的力量时,尚武爱国的军人精神与军人形象往往成为合适的选择。当时的有识之士试图以尚武爱国的“兵魂”作为陶铸国魂的基石,再通过全民尚武的环境来进一步塑造兵魂,从而使兵魂国魂相互激荡、互相促进,形成朝气蓬勃的国民性格。

   四是加强国民教育。一些知识分子把“尚武”精神遗失归为教育问题。蔡锷曾翻阅日本小学生课本,发现其中有很多关于爱国尊皇、海陆战事、军舰炮弹等方面内容,其用意在于“养成其(指学生)军人性质于不知不觉之中耳”。反观中国,当学生正处于“体魄与脑筋发达之时代”,却天天“授以仁义礼智、三纲五常之高义”,“或读以靡靡无谓之辞章,不数年遂使英颖之青年化为八十老翁,形同槁木,心如死灰。受病最深者,愈为世所推崇,乃复将其类我之技,遗毒来者,代带相承,无有已时。”

   在爱国尚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国民教育有了很大变化。1906年3月,清王朝学部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提出:“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国民主义,俾儿童熟见而习闻之。国文、历史、地理等科,宜浅述海陆战争之事迹,绘画炮台、兵舰、旗帜之图形,叙列戎穷边、出使绝域之勋业;于音乐一科,则恭辑国朝之武功战事,演为诗歌,其后先死绥诸臣,尤宜鼓吹扢扬,以励其百折不回视死如归之志;体操一科,幼稚者以游戏体操发育其身体,稍长者以兵式体操严格其纪律,而尤时时勖(同“勖”)以守秩序、养成重,以造成完全之人格。”学生要求着制服,其式样系仿军服而成,军事训练甚至包括进行步枪实弹射击等课程。

   当时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尚武强军思潮,对晚清军事变革产生了很大影响。以尚武为核心的军事精神,诸如勇敢善战、诚实无欺、守纪服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逐渐蓬勃发展起来,一些军人开始摆脱自卑,军人这个职业得到广泛的社会尊重。

   这个阶段,军人和军人文化从社会的边缘,逐渐进入社会变革的中心。尤其是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参与军事的热情迅速高涨,军事职业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判断逐渐提高,为军事近代化变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对尔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国军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大多数军人包括普通国民,由于受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过于强化军队和武力的地位与作用,缺乏进步的民主、共和思想作为基础,也没有先进的理想和信仰作为引导,从而导致这场军事文化的变革未能全面、彻底、健康发展,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后来出现的军事强人拥兵自重、军阀混战现象与此也有一定关系。

  各方利益处理不妥导致军事变革效果受损

  保守派改革派为各自利益相互掣肘,清廷不排解反利用矛盾进行牵制 美国史学家杜普伊曾说:“上次战争中的一代军人,他们习惯于那些陈旧的武器装备,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过了时的军事思想,他们正是靠着这些装备和思想飞黄腾达的。”

   晚清军事变革反对派的思想之所以保守,固然是由于其观念落后,同时也在于他们是旧体制的受益者。当时,传统的正规军八旗和绿营早已习惯弓马骑射,按照近代化的标准,首先需要整顿的就是他们。

   洋务运动期间的军队编制体制变革之难,就因为要打破大大小小旧军人的铁饭碗。洋务派每有一项新的举措,保守派总要跳出来设置障碍,导致一些改革进行不下去。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