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每顿可以吃掉十数盘猪肉?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16-05-29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照(资料图)

进入本书连载

  本文摘自《大历史的小切面:中国近代史的另类观察》,周英杰 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整个有清一代,纪晓岚可以算是文化方面屈指可数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之一。总括他的一生,除了在仕途方面很有些得意,在满清王朝初期特别是“崇满抑汉”的大背景下,一直做到了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的高位之外,在文化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乾隆皇帝的直接授命下,主持编纂了清政府最具有想象力的“形象工程”——《四库全书》,并着有一部以谈鬼怪故事为主的《阅微草堂笔记》。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未必熟知的则是纪晓岚超乎寻常人的“纵欲”。

  具体而言,纪晓岚的“纵欲”主要表现在“食”和“色”两个方面。就“食”的一面说,他的癖好是只吃猪肉,不吃米、面,而且饭量奇佳,动辄每顿吃掉十数盘猪肉。而相对于“食”的一面,纪晓岚在“色”方面的表现,则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以至于不免使今人怀疑他老先生是不是染上了“性欲亢进”的毛病。

  关于纪晓岚在这两个方面的特异之处,清人的一些野史笔记中多有记载。这里不妨随手援引几条,以为参证。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三中说:“公平生不食谷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饭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子的《虫鸣漫录》卷二说:“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为每日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十中也说:“(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孙静庵《栖霞阁野乘》一书讲述了一个关于纪晓岚好色的精彩故事:“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幼时能于夜中见物,盖其禀赋有独绝常人者。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偶见之,大惊,询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堂堂的一代文宗,竟然好色到了近似于“色情狂”的病态程度,甚至在堂堂的乾隆皇帝面前也丝毫不加掩饰,这一现象到底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还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现象?抑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似有进一步解析的必要。

  在这个问题上,我以为前人的野史笔记都将其归之于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说他是“奇人”,具有这个方面的特异功能,云云,都是一些被表面现象所蒙蔽了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泛泛之谈。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作为一位才情冠绝一时的大知识分子,纪晓岚的“好肉”与“好色”,不只是一种纯粹的个人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因此,必须到纪晓岚精神世界的深处寻找原因,才能够切中肯綮,找到这种现象的最合理的解释。

  首先,我以为有必要从纪晓岚在文化学术方面所取得的几项成就的“含金量”说起。

  如前所述,纪晓岚为世人所瞩目的文化成就主要有两项:一是奉旨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二是在晚年写了一部“追录旧闻,姑以消遣岁月”的随笔杂记《阅微草堂笔记》。

  关于《四库全书》,“五四”以后的鲁迅、唐弢等人曾将其评价为一部阉割中国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实际上,在学术界尤其是国外的汉学界,持此类观点的多有人在。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在其名著《美国与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过这项庞大工程,清廷实际上进行了一次文字清查(文学上的“宗教裁判”)工作,其目的之一是取缔一切非议外来统治者的著作。编纂人在搜求珍本和全整文本以编入这一大文库时,也就能够查出那些应予取缔或销毁的一切异端著作。他们出善价收集珍本,甚至挨家挨户搜寻。该禁的图书是研究军事或边务的著作以及有反夷狄之说的评议,还有就是那些颂扬明朝的作品。……正如L. C. 古德里奇所论证的,这是最大规模的思想统治。

  无独有偶。哈佛大学著名的中国史教授史景迁在他的《追寻现代中国》(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一书中,提及这部堪称浩瀚的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工程时,在充分肯定了它取得了“中国目录编纂的伟大成就”的同时,也鲜明地指出——

  编纂《四库全书》还具有检视文献的目的,借此搜查私人藏书,并严惩那些收藏有轻视满人内容的书籍的人。这类书,以及包含有害于中国国防的地理和游记类书籍也被销毁。这些毁书行动之彻底,使得我们知道的被乾隆的文化顾问纳入禁毁之列的两千多种图书从此销声匿迹。

  别人暂且不管,反正我个人对于上述学者的这些“诛心之论”,是心有戚戚的。故此,纪晓岚秉承皇帝的谕旨所从事的这项事业,你当然可以说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但也完全可以说它是“阉割”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缺德工程”。

  至于《阅微草堂笔记》,虽然皇皇24卷,但是仔细阅读过它的人都会发现,这部明显受了蒲松龄《聊斋志异》影响的笔记体杂记,除了语言精美典雅、行文亦庄亦谐、故事引人入胜等几个优点外,倘就其内容和思想性而言,则无非是借一些道听途说的神鬼妖狐的小故事,重弹“因果报应”的老调子,很少有震聋发聩的独到而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因此,未免就失之于贫乏和单薄。

  尤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纪晓岚本人对这部消遣之作,也并不看重,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平生心力坐消磨,纸上云烟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前因后果验无差,琐记搜罗鬼一车,传语洛闽门弟子,稗官原不入儒家。”

  因此,倘若从上述视角看问题,那么,总括而言,纪晓岚在文化方面的成绩其实是乏善可陈的。诚然,他拥有绝世的才情和强健的体魄,在一个正常的时代里,本应该留下能够代表自己真正水平的著述,传之后世,启发后人。但事实却是除了代满族皇帝编辑了一部阉割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书,写了一部没有什么思想价值的《阅微草堂笔记》之外,纪晓岚实在没有留下真正让人瞩目的有价值的伟大作品。对这样一位旷世奇才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纪晓岚在文化方面乏有真正的大建树,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学不足以达此。恰恰相反,纪晓岚是具备成为“一代宗师”的才情、阅历和精力的。而且,他本人也具有强烈的发表欲和表现欲,酷爱出风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野史上也不会留下那么多关于他妙语解颐、当众挖苦别人的段子了。

  那么,才情冠绝一时的大才子纪晓岚为什么“懒于著述”呢?在这里,不妨看一下清代知识界人士对此的见解。

  清人陈康祺在他所写的《郎潜纪闻二笔》卷六中,就曾经专门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引用纪晓岚自己对于这个问题做出的解释。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