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大明宫来源 唐太宗赞魏征为明镜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16-05-26

  未央宫,这个承载大汉王朝风云变幻的地方;大明宫,曾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圣殿,如今留予世人的虽是那同一抹荒凉,但从这里产生的灿烂文化、动人诗篇,早已浸润国人心间,彰显著中华文明的傲然风韵。

  来到西安市西北方向的汉长安城遗址,细碎的沙石咯吱着脚底,它想让人慢些走,尽量少一些叨扰。缓步向前,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残缺的土墙,墙上面长满了杂草和小树。“这是多么普通的土墙啊,和许多农村里修的院墙差不多吧。”我心里想着。

  不久,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经人讲述后才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土墙。仔细看去,墙上有一条条与地平面平行的线,原来这些土层是一层一层垒上去的。每加一层,就有工匠用力去夯土,将土夯实后才能加下一层。

  在遗迹陈列馆就有出土的城墙夯土块。工匠用木锤用力砸下去所形成的一个个圆形痕迹依然清晰可见。黄土坚硬,从侧面可以看到它严密的纹理。两千多年前,无数的工匠就这样人工垒砌了城墙,抵御了无数弓箭袭击,抵御了无数外敌入侵,如今依然挺立。汉长安城遗址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

  城墙尽管残缺,依然立在原处守望着长安城。只是长安城的建筑不再,只剩下一个个土堆告诉人们它的寂寥。风雨侵蚀了地上的建筑,幸好还有一些精美绝伦的汉瓦幸存,记录着这些建筑的辉煌。陈列馆中的“玄武纹空心砖”,侧面雕刻着神龟与神蛇,刀法精确到每个纹理。在地下,还有直径达一米多的下水管道。如今管道内青苔遍布,排列细密的砖石形成的管道犹如一条穿梭在地下的青龙,让人震撼。

  汉长安城遗址承载着汉王朝的兴盛,也记录着这里的衰败。历史上的汉长安城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兴建长乐宫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等建筑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这里,汉王朝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随着汉文化的发扬光大,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最终演变成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最终被称为汉语、汉字……

  离开汉长安城遗址时,夕阳西下,遗址上铺满一片柔和的阳光。也是在这里,两千多年前的张骞带着使命,阔别家乡的夕阳,前往未知的西域,踏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有人说:要想了解中国一百年来的历史要去上海,要了解一千年的历史要去北京,而要了解两千年的历史就来西安。位于西安中心城区以北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记录着唐朝的辉煌。唐代的大明宫是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李唐王朝21位皇帝中曾经有17位在此处理朝政,当年这里是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

  华美的宫殿早已经不见踪影,只剩下殿基在坚守,巨碑侧翻在地,被凿穿的洞孔痴望着天空……随着岁月和战火的侵袭,当年雄伟的建筑群早已不复存在,园中的地面文物大多是残留下来的宫殿台基、墩台。

  虎踞于城北禁苑的龙首原上的唐大明宫,可直望终南千峰,俯视城内街市。来这里参观的人心里倒一直有个疑惑,大唐的宫殿为何要取名为“大明宫”呢?

  原来唐太宗时期,宫殿本起名“永安宫”。工匠们挖大殿的地基,挖出了一面巨大的古铜宝镜——秦镜,据说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之兴衰。魏征向太宗贺喜道:“今日秦镜出世,预示着大唐江山万古长青!”太宗听后,推开两个内侍抬着的秦镜,说:“魏爱卿常进谏于朕,使朕得以明得失知兴替,难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悬的明镜么!为记今日君臣们明镜之会,朕特改此永安宫为大明宫!”自此,大明宫遂得名,并流传至今。

  再华美的宫殿毕竟挡不住岁月的冲刷。随着唐朝灭亡,其后一千多年,大明宫遭到人为、自然的破坏,如今只剩下残破的台基和夯土。近代以来,大量居民在此安家,由于遗址所在地不能深挖埋管线,基础设施并未完善,这里脏乱不堪。为了对古迹保护和发掘,西安市建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0年10月1日建成开园。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