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外国政治家划线要小心

来源: 日期:2008-05-28

很多时候,国人喜欢把外国的政党分成“亲华”的、“反华”的,把外国政治家也按“亲华”、“反华”的标准划线。对某些“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上台欢欣鼓舞,寄予厚望,对另一些“一贯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治家则避之唯恐不及。


  然而,国际政治的事实往往和这些朋友的预见背道而驰。那些曾经和中国亲密无间的“老朋友”,有时也会做出让中国人很生气的事;相反,有些一直对中国吹胡子瞪眼的政治家执政以后,却也做出了不少力图改善两国关系的努力。简单地用“非彼即此”的两分法给政治家划线,是会失之粗疏、看不清事情的本来面目和来龙去脉的。


  事实上,每个政治家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利益团体不同,这些阶层、团体的倾向往往决定了政客对华的“脸色”,这种倾向也会随时势变化而变化。上世纪60、70年代,西方劳工阶层出于“阶级情感”对中国抱有好感,而企业家阶层则对“共产党中国”心存恐惧;而21世纪的今天,商界、经济界上层和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关系密切,是“亲华”的得利阶层,普通劳工却往往因对“世界工厂”中国旺盛的制造力和大量廉价产品、威胁到他们的饭碗,而产生对华不满情绪,这种支持群体倾向的变化,自然造成相关政党、政治家的“变脸”。一些昔日的“老朋友”变得冷漠,另一些原本关系疏离的政治人物却变成新的“老朋友”。


  有时政治家和政党也会因为身份的变化,而调整其“脸色”。曾坚决反共的尼克松成为第一个和毛泽东握手的美国总统。竞选时对中国屡屡使用激烈言辞的克林顿,上台后却极力主张发展两国政治、经贸关系。这是因为作为议员、作为地方领导人,他们需要用激烈的反华言论取悦其选民,但一旦站在全美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他们就势必要从整个国家最高利益的层面考虑中美关系。与此相反,一些原本的“老朋友”、“中国通”上得高位,却会不时对“老朋友”发狠:在高盛任职的保尔森曾一再表示理解人民币的处境,但当他成为美国财长后,却一年几趟地往北京跑,软硬兼施地逼“老朋友”让步。


  赞比亚反对党领袖萨塔,当初参加总统竞选时,以“反华”面目出现,当大选初步结果领先、当选总统有望时,又迫不及待跑到中国使馆,声称“说他反华是对他的曲解”。而选举最终结果宣告他落败后,他又立刻翻脸不认,重新举起“反华”的大旗。说到底,对于这样的政治家,决定其脸色的,同样是他们自己的位置和支持者的情绪。


  在当代国际政治中,有一些深谋远虑的外国政治家,对中国有充分的了解,能透过表象、枝节,冷静地从战略、长远的高度看待双边关系,从而避开干扰,坚定地和中国保持密切关系。但这些人也往往是少数,绝大多数政治家和普通人,对中国的认识只能是表面、肤浅、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


  要从根本上争取到大量的“亲华派”和“老朋友”,只有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使更多的国家、阶层和民众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重要。同时,采取各种可能、有效的方法,让各阶层人士和普通民众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善意,让他们感受到和中国结好则两利,和中国交恶则两损。


  明白了这些,就应该认识到,把外国政治家按亲华、反华划线,既不科学,也无用处,最终极可能让自己在对方突然“变脸”下被动应付,甚至不知所措。▲(作者是旅居加拿大的专栏作者。)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